50余种疾病与肠道微生物有关,第19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穗召开

发布时间:2024/5/30 9:41:56

5月22至24日,以“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”为主题的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等食品领域专家、政府代表及益生菌相关企业代表近700人参会。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目前全省累计收集保存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6.5万多株。广东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累计超过50家,现有微生物相关企业超3000家,技术创新,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。

陈卫院士指出,近年来,在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,我国益生菌产业在自主知识产权菌株选育、功能拓展、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。但由于益生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,当前已知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十分有限,需要进一步加强益生菌种质资源的挖掘、保护和创新利用,实现核心微生物菌种的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。陈卫同时指出,应进一步推动益生菌科普工作,以科学共识引领益生菌消费的新生态,避免误导和夸大宣传。

吴清平院士指出,尽管微生物资源丰富,但被人类认知的不足10%。与此同时,肥胖、糖尿病、癌症等50余种疾病与肠道微生物有关,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益生菌对特定疾病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,但机制研究仍非常缺乏,益生菌领域迫切需要可靠的研究来阐明其确切的作用机理。“要构建健康功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,建成我国微生物组大数据平台;要挖掘健康功能微生物与慢病防控的分子机制和关键技术;解析健康功能微生物重构肠道微生态平衡及慢病防控新机制。”吴清平表示。

会议还发布了《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专家共识》。《共识》提出,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其对宿主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;特定菌种丰度及代谢物等可作为评价与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指标;健康肠道菌群对外来扰动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与稳定性;肠道菌群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;健康肠道菌群的精准识别与调控亟须多种新技术的集成与突破。

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,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、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、华南理工大学、华南农业大学、暨南大学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同承办。

文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武威图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武威视频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武威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:张宇